投稿指南
一、来稿必须是作者独立取得的原创性学术研究成果,来稿的文字复制比(相似度或重复率)必须低于用稿标准,引用部分文字的要在参考文献中注明;署名和作者单位无误,未曾以任何形式用任何文种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过;未一稿多投。 二、来稿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外,不侵犯任何版权或损害第三方的任何其他权利。如果20天后未收到本刊的录用通知,可自行处理(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三、来稿经审阅通过,编辑部会将修改意见反馈给您,您应在收到通知7天内提交修改稿。作者享有引用和复制该文的权利及著作权法的其它权利。 四、一般来说,4500字(电脑WORD统计,图表另计)以下的文章,不能说清问题,很难保证学术质量,本刊恕不受理。 五、论文格式及要素:标题、作者、工作单位全称(院系处室)、摘要、关键词、正文、注释、参考文献(遵从国家标准:GB\T7714-2005,点击查看参考文献格式示例)、作者简介(100字内)、联系方式(通信地址、邮编、电话、电子信箱)。 六、处理流程:(1) 通过电子邮件将稿件发到我刊唯一投稿信箱(2)我刊初审周期为2-3个工作日,请在投稿3天后查看您的邮箱,收阅我们的审稿回复或用稿通知;若30天内没有收到我们的回复,稿件可自行处理。(3)按用稿通知上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后,稿件将进入出版程序。(4) 杂志出刊后,我们会按照您提供的地址免费奉寄样刊。 七、凡向文教资料杂志社投稿者均被视为接受如下声明:(1)稿件必须是作者本人独立完成的,属原创作品(包括翻译),杜绝抄袭行为,严禁学术腐败现象,严格学术不端检测,如发现系抄袭作品并由此引起的一切责任均由作者本人承担,本刊不承担任何民事连带责任。(2)本刊发表的所有文章,除另有说明外,只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不代表本刊观点。由此引发的任何纠纷和争议本刊不受任何牵连。(3)本刊拥有自主编辑权,但仅限于不违背作者原意的技术性调整。如必须进行重大改动的,编辑部有义务告知作者,或由作者授权编辑修改,或提出意见由作者自己修改。(4)作品在《文教资料》发表后,作者同意其电子版同时发布在文教资料杂志社官方网上。(5)作者同意将其拥有的对其论文的汇编权、翻译权、印刷版和电子版的复制权、网络传播权、发行权等权利在世界范围内无限期转让给《文教资料》杂志社。本刊在与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或检索系统进行交流合作时,不再征询作者意见,并且不再支付稿酬。 九、特别欢迎用电子文档投稿,或邮寄编辑部,勿邮寄私人,以免延误稿件处理时间。

科普来了?|?阿尔兹海默症能否治愈?“胞内菌”

来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31 09:5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创新药上市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位来自制药公司的企业家结合家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经历,提出了阿尔兹海默领域的行业痛点和难点。 “是否可以延缓阿尔兹海默病的产生,

“创新药上市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位来自制药公司的企业家结合家人治疗阿尔兹海默症的经历,提出了阿尔兹海默领域的行业痛点和难点。“是否可以延缓阿尔兹海默病的产生,比如从饮食和运动等方面干预?”一位女士结合家人的焦虑提出了这个问题。

由于胞内菌在肿瘤细胞内的含量很低,蔡尚团队不断改良检测和染色方法,提高了灵敏度、信噪比和准确性,能够准确定位胞内细菌,创新性地采取多种抗生素和多种给药方式的策略,来特异性地清除肿瘤菌群,从而进行肿瘤菌群功能研究。

据悉,建设两年以来,西湖实验室已形成“4中心+5核心+4平台”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取得了系列进展。

蔡尚团队在2017年底的时候就从事和关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逐渐发现了胞内菌群相关功能。2020年以色列科学家和美国的科学家领导完成的一个大规模人群组织的研究发现在不同的癌症病人的组织里面都能够鉴定到一些细菌,这些细菌具有什么样的功能也尚未揭示。上个月,蔡尚团队在国际顶级期刊《细胞》( Cell ) 杂志发表研究论文,首次证实了乳腺癌组织中存在多种独特的胞内菌,并揭示了它们对肿瘤转移定植至关重要。

蔡尚教授还告诉大家,肿瘤细胞在转移过程中,尤其是在循环系统中,会经历“液流剪切”的压力,这容易引起细胞死亡。但团队通过实验表明,如果细菌侵入肿瘤细胞,它可以给肿瘤细胞提供很强的保护作用。肿瘤细胞面临液流压力时,生存能力会提高5至10倍,其远端存活几率大大提高。“细菌入侵重塑了肿瘤细胞的细胞骨架,以此来抵抗液流压力。”蔡尚解释说,“这些细菌其实对肿瘤是有帮助的,能帮助肿瘤转移定植。”

除了阿尔兹海默症等衰老相关研究,肿瘤机制也是西湖实验室的重要研究领域。现场,蔡尚以“揭示乳腺癌转移的新奥秘”为主题,以科普形式面向公众介绍“胞内菌”在肿瘤转移定植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传统观念认为,因为免疫系统的存在,人体绝大多数组织器官(除肠道、口腔、皮肤外)内部处于无菌状态,肿瘤组织亦然。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研工具灵敏度的提高,越来越多证据显示细胞内菌群这一长期被忽视的细胞新组分,逐渐形成了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

从上个世纪人类第一次发现阿尔茨海默症到淀粉样蛋白致病假说的提出,从γ分泌酶切割淀粉样蛋白的机制解析到发现载脂蛋白APOE4影响小胶质细胞激活,施一公院士深入浅出地向观众介绍了阿尔兹海默症的起源以及人类为揭示阿尔兹海默症的致病机制所做出的不懈努力。通过分享,观众看到了施一公团队在阿尔兹海默症领域一次次的探索和实践的过程。施一公团队在这一领域已深耕十余年,在Nature、Science、Cell、PNAS等顶级期刊发表了数十篇高水平研究论文。

阿尔兹海默症究竟能否治愈?哪个方向可以见到特效药的曙光?这是施一公在报告结尾留下的问号,也是现场一位有着40年从医经验的人士提出的问题。

“我们走了很长的路,也许在隧道中快到尽头了。”施一公表示,很多科学家都在全力以赴地寻找阿尔兹海默症的治疗线索,他们也是几百、上千个这样的实验室之一,如今团队已经有了一个潜在的突破,如果这个突破被证实的话,也许可以帮助找到一些特异的小分子,保护小胶质细胞不被激活,从而避免神经细胞被清除,也许这就是希望之一。

施一公表示,可尝试已报道的多种降低阿尔茨海默病患病风险的干预方法,面对疾病,保持积极的心态也很重要。

文章来源:《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网址: http://www.sysyjyts.cn/zonghexinwen/2022/0531/1343.html



上一篇:元宇宙共识大会将召开 推动产业向好共生
下一篇:我校基础医学整合实验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投稿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编辑部|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版面费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论文发表 |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